2021/1/31

風濕新知.評讀練習 - 風濕免疫疾病患者的早期流產風險

風濕免疫疾病患者的早期流產風險的世代研究
風濕免疫疾病患者的早期流產風險 J Clin Rheumatol. 2020 Dec; PMID: 33323753

轉眼上次寫文章已是兩年前,那時還在聯新國際醫院兼職,沒想到這二年多的變化真大

另外,醫院門診就診患者在不知不覺中,也由傳統的風濕病和關節炎患者,變成求孕的妙齡女孩們…所以,這篇文章一刊出就吸引我 - 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在孕前會診 婦產科 和 風濕科 可以減少流產風險?

白話病友版總結


PICOTs

這是個預後問題:自體免疫疾病患者,懷孕時可能發生早期流產,有哪些危險或保護因子?

風濕免疫疾病患者的早期流產風險研究的研究族群、結果、時間、場景。
風濕免疫疾病患者早期流產風險的研究背景 PICOTs

研究族群是 97 位「已確診」風濕免疫疾病的患者,包括:類風濕關節炎(RA,36,37%)、全身性紅斑狼瘡(SLE,15,15%)、原發性抗磷脂抗體症候群(APS,32,33%)全身性紅斑狼瘡合併次發性抗磷脂抗體症候群(9,9%)、及其它免疫疾病(5,5%;包括:貝西氏症、類肉瘤病、血管炎)。所以,研究的重點在類風濕關節炎(37%)與全身性紅斑狼瘡或抗磷脂抗體症候群(58%)。不是,原因不明尚未確診的不孕症或反覆流產患者。

研究流程

風濕免疫疾病患者的早期流產風險的研究流程,此伊朗的研究進行 5 年。
風濕免疫疾病患者的早期流產風險的研究流程 GATE Frame

多數懷孕都是自然受孕(99%,216/215),要注意的是研究只包括確定著床的懷孕,並未包括「驗孕陽性,但超音波沒看到胚胎(生化妊娠)」。

懷孕結果:(參考研究的 Supplemental Table 1)


患者
懷孕
活產早期流產死產早產
全部
97
215
67%
(144/215)
29% (62/215)
週數 9.3 ± 4.3
4%
(9/215)
8%
(18/215)
類風濕關節炎36
70
79%
(55/70)
 19% (13/70)
週數 9.9±4.1
3%
(2/70)
17%
(12/70)
全身性紅斑狼瘡
(不包括次發性 APS)
32
70
67%
(47/70)
29% (20/70)
週數 8.0 (7.0-9.0)
4%
(3/70)
6%
(4/70)
抗磷脂抗體症候群
(包括原發及次發)
24
66
50%
(33/66)
44% (29/66)
週數 原 11.9 ± 5.3
週數 次 7.0 ± 1.8
6%
(4/66)
5%
(3/66)

根據維基百科中:在已知自己懷孕的婦女中,流產率約為 10-20%,一般以 15% 代表。所以,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早期流產率(19%)略高於或相當於一般人,而全身性紅斑狼瘡及抗磷脂抗體症候群的早期流產率明顯高很多,而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早產比率卻偏高。

孕前及孕中的用藥,包括:調節藥物:奎寧 HCQ 44.2%、安思平/移護寧/雅迅靈 Azathioprine 14.41%(這個藥可以孕中使用,全世界都這樣,不是只有我喔!);類固醇 50.9%;Aspirin 20.9%;孕後低分子量肝素 12.6%)。不過,在此研究中,用藥對早期流產的是否發生無顯著影響,但這個世代研究的結果,也無法推論這些治療無效,需要更嚴謹的隨機對照雙盲研究驗證。

證據評讀

預後型的世代研究,主要問的問題包括以下四個:
  • R – 代表性患者樣本的定義是否在他們疾病病程的相同階段(通常是早期)?
  • A – 患者追蹤的時間是否夠久且完整?
  • M – 結果的評估是否客觀或應用「盲法」?
  • A – 如果子群的預後不同,是否也校正其他重要的預後因子?
風濕免疫疾病患者的早期流產風險研究,依 CEBM 評讀工具評讀的結果
風濕免疫疾病患者早期流產風險研究的評讀結果

本研究校正的干擾因子未包括一些重要的流產因子,因此,研究的可信度會扣分。
另外,研究結果 anti-β2 GP IgG 在單變項分析中會增加早期流產風險,但在多變項分析時變成有很強的保護作用 OR 0.084 (0.008–0.916) ,與過去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,且文中也沒特別說明,並不合理,比較像是數字誤植…但仍待確認。

證據等級

根據 CEBM LOE 2011 總評「風濕免疫疾病患者的早期流產風險研究」
風濕免疫疾病患者早期流產風險研究的證據等級 CEBM LOE 2011

本研究非起始世代研究,所以等級由第 3 級開始評分,干擾因子校正不足和研究主要結果效益很大,是可以各自加減分而維持第 3 級,不過,我對研究主要結果效益很大這點並不完全認同,因此維持降級評等。

決策與應用

不知是不是伊朗患者的就醫習慣與台灣不同?若同樣的研究在台灣結果也會一樣嗎?
過去在醫院服務時,總以為這些患者一定都是看風濕科,出來混後才知道…不是這樣的…

台灣「多數」的「類風關節炎」患者是看風濕科吧?不過,發病早期的患者更可能出現在骨科、復健科、及其它處理骨、關節酸痛病症的科別,包括:神經科、中醫、推拿…等。若關節腫痛超過兩週,治療反應不佳,記得要找風濕科(或參考就醫祕訣)!

全身性紅班狼瘡患者,發病症狀不同:若以腎炎或水腫表現,多數先看「腎臟科」;若以皮膚紅斑表現,就是「皮膚科」;若是貧血、血球低下,則看「血液科」;若以神經肌肉症狀表現,會看「神經內科」;若以關節炎表現,就和類風濕相近。

抗磷脂抗體症候群(包括原發及次發),若一開始先出現血栓症狀,就看塞在哪兒,若是腦部血管,會看「神經內科」;若是「肺栓塞」或「靜脈血栓」,會看「心臟內科」或「血管外科」;若一開始就是不孕或反覆流產,會看「婦產科」。這類患者一開始未必影響多個器官,所以轉診風濕科的比率較低。

有以上問題的病友,若考慮懷孕,建議在準備期的前半年先看「風濕科」,依這幾年「育人無數」的經驗更是如此;許多風濕免疫疾病患者,發病期都在孕齡,因此,多數的風濕專科醫師多少都有處理經驗;不過,在當主治醫師的前十年,很少遇到不孕或反覆流產的抗磷脂抗體症候群,一度還以為這樣的病友很少…其實不是,而是她們很少被轉診到風濕科,也照成多數風濕科醫師對這類病情經驗不足,外加,不孕或反覆流產常合併非風濕過敏免疫專科的其它問題,若不一併處理,療效不佳。所以,若已看過風濕科和婦產科超過半年以上,還沒結果的,可能需要再找這領域經驗較多的風濕科醫師。

風濕免疫疾病患者的早期流產風險研究的應用,考慮證據、病患特質、臨床考量、政策的結果分析。
風濕免疫疾病患者的早期流產風險研究的應用

本來已在風濕科規則就診的病友,在準備懷孕前半年,除了和自己的主治醫師討論「病情」及「用藥」外,也建議要到「婦產科」諮詢。這個研究中有半數的懷孕屬非預期,和過去的其它研究類似。所以,若意外懷孕,也千萬別急別慌,儘早回風濕科和自己的主治醫師討論,雖然有些用藥屬懷孕禁忌,但其它研究追蹤發現問題並沒有想像中嚴重,別急著把寶寶拿掉…;此外,許多風濕病雖有遺傳傾向,但最終會影響下一代的多數在 10% 以內,且風濕病的治療日新月異,早已不是不治之症,一定要與風濕科醫師充分討論後再決定,多年前就遇到患者被告知風濕病是不治之症且一定會遺傳,並建議患者拿掉的慘痛經驗…

若是「預期」有「準備」的懷孕,最好在病情相對平穩的時候,特別是狼瘡和抗磷脂抗體症候群。孕前病情不穩定的早期流產風險是病情穩定的 8.2 倍,孕中病情不穩定的早期流產風險是病情穩定的 5.4 倍;病情是否穩定,在類風濕關節炎,影響相對較小。此外,研究中病情不穩定的在孕前 6 個月有 54%,孕中 49.3%,產後 1 年 74.4%,正好反應出懷孕對病情的影響,多數在孕中會好些,但產後一年惡化的比率也確實較高,所以,也要提醒病友,產後不宜因孕中病情較好而過度減藥或隨意停藥,結果常常非常不好…要非常小心!

此外,在所有患者抽血出現以下自體抗體時也要注意,如:anti-Ro/SSA 增加早期流產風險 22.9 倍 (4.921-106.818),lupus anti-coagulant 增加早期流產風險 123.225 倍 (9.117-1665.517),和 anti-cardiolipin IgM 增加早期流產風險 298.207 倍 (6.209-14323.037)。在孕前規劃時,可先檢查確認,方便備孕時調整用藥。

總結

這篇回顧病歷的世代研究,雖有缺點,但仍讓我收獲豐富。

風濕免疫疾病變化多端,患者發病時未必在風濕科就診,非常歡迎朋友們轉診風濕科,一起給患者更好的照護。此外,風濕免疫疾病患者常常影響多個器官,也非常感謝接受我們轉診的友科同仁。最後,許多風濕免疫疾病患者的發病期都在孕齡,我們也期待與婦產科專家有更多且更深入的合作,化解過去因彼此誤解而中下的歧見,我們彼此相互依頼,少了任何一方對患者都不是好事。

以上圖文開放 PDF 給有需要的人下載

延申閱讀與參考資料

  1. J Clin Rheumatol. 2020 Dec 14; PMID:33323753
  2. 維基百科相關內容:流產反覆流產(這兩篇都是我在 2019 年翻譯的作品)
  3. 牛津實證中心的評讀工具
  4. 實證相關文章,想購買實證工具書也可以參考看看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