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第一週就有基隆來的病友找我服務,但他問了一堆讓我臉上堆滿三條線的問題:「長庚的薪水不是很好嗎?」看診的十多分鐘內又問了我不下十次的「楊醫師為什麼要離開基隆長庚」,真是讓我很難回答…。熟知內情的人自己在心中偷笑就好…。換跑道的想法是去年在倫敦拜訪 A 醫師後萌芽的,之後又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事,讓我在年底確定離開,而自己累積的特休尚多,加上很多門診患者並未轉給合適的醫師。因此,最後到三月才正式走人。
桃園這邊的工作,除了診所的部分外,壢新的職缺是我離開長庚的那個週末才敲定。這就是為何在基隆門診時我一直支吾其詞的原因。加上個人認為:患者在基隆長庚有我信頼的醫師可轉介,很多人的病情也確實需要在區域醫院級以上的單位就診較合適(沒法在診所看),最重要的是,桃園離基隆很遠,很多病也不是非我不行(這點自知之明還有),實在是沒啥理由要大家跟我跑(我也覺得沒有說服力)。門診時,若沒特別問我,我會盡量不提離職的事,個人實在不喜歡十八相送的劇情…,加上門診及部分長庚同仁三不五時就要損我一下…,還是早早把門診停掉才是上策。
自認不是什麼名醫之流,但「盛名之累」這個「盛名」就非說一說不可…
上班第一週就有病友說有個學生叫楊宗翰,要掛號看一下他這個多年失散的學生,相認一下。結果,很抱歉…認錯人了。1990年代女生要叫「怡君」,2000年後則是「雅婷」。而男生也由「宏」字輩、「傑」字輩發展到「翰」字輩。男生就要叫「宗翰」,不然「柏翰」或「承翰」也行,沒有「翰」字馬上遜掉。台灣社會滿地都是「婷姊」「翰哥」…,你在路上大叫「都是宗翰的錯」…,立馬就會有人轉頭觀望…在叫我嗎?
Google 一下:宗翰有 69,300 筆,而楊宗翰有 22,700 筆,有超級星光大道的歌手、有博士候選人的現代詩與文學史作家,和小弟我。而名為楊宗翰的醫師資料有 1,060 項。除了本人這個骨內科.風濕過敏免疫科的,還有數位耳鼻喉科醫師…
- 宗翰近五年排名
- 2008 大學指考「宗翰」139人(男生第一)
- 2007 大學指考「宗翰」117人(男生第一)
- 2006 大學指考「宗翰」128人(男生第二)
- 2005 大學指考「宗翰」147人(男生第二)
- 2005 全球華人命名前100名:第25名 宗翰 (菜市名, 菜市仔排名統計排行榜)
在行政院衛生署的醫事人員執業資料查詢中可以找到 9 筆數資料,當然也包括我啦!
下個十年呢?個人發現自「翊安」出生後,有不少「安」字輩跟進…
雖然,個人極力撇清,說明我們家的「安」和他們家的「安」絕對沒有關係,但若不把名字改成「ㄢ」恐怕也沒人會相信。
2 則留言:
芭樂同學:
您也加入基層診所了嗎 ??
加油~
進入第二個月,還蠻喜歡現在的生活,但尚有很多要學習的,請多多指教。
不過,本專科的特性還是需要醫院的支援,所以目前在醫院留兩個診,服務鄉民!
張貼留言